三、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总体分析
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我国的“汽车大国”的梦想一度那么遥不可及。我国成立之初,汽车工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起步格外艰难。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也逐渐成熟壮大,并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中流砥柱。但国外汽车企业毕竟只是为了从巨大的我国市场上获取利润,“市场换技术”可以帮助我国汽车企业获得发展,但却也会扼杀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丢掉自主品牌,使我国的汽车企业仅仅成为国外汽车企业在我国的装配工厂。因此,我国的汽车企业必须自主创新、自主开发,掌握属于自己的汽车关键、核心、前沿技术,拥有真正的自主品牌,才能使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壮大。
(二)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的发展
1、创建成长阶段
我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奠基典礼,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起步;1958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东风牌轿车,奠定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迈出了它艰难但却坚毅的第一步。虽然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汽车填补了我国工业的空白,使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但随后的20多年由于国家不开放,汽车工业与世界隔绝,失去了交流提高的机会,逐渐地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面,轿车工业技术水平更是由于政策导向问题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1)初级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落后的轿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一时间,外国轿车洪水般涌入我国。1984年至1987年,我国进口轿车64万辆,耗资266亿元。为了迅速提高我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汽车行业与国际上各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建立了600多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积累资本200多亿美元,占全国汽车工业资本总额的40%以上;同时,我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1000多项汽车技术,这些技术大多与国外处于同等水平。由于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生产、产品开发技术,还带动了汽车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世界一些著名的整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均加大了合资企业的科研开发投入和人才培训工作,并已将在华的合资企业发展纳入全球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2)高速发展阶段
中共十四大和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确定将汽车工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汽车工业结构升级、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汽车工业在1992-2002的10年内平均年增长15%,是同期世界汽车年均增长率的10倍,2000年我国汽车产量更是首次超过200万辆,2002年产量居世界第5位,2009年我国更是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产销1379.1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0%和46.15%。轿车产销量为1038.38万辆和1033.13万辆,同比增长54.11%和52.93%。而且基础工业的技术进步使我国生产的主要汽车产品技术、性能与国际市场产品几乎没有区别,可以说此时的我国汽车工业资本已经是世界汽车工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汽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汽车市场、生产企业和产品已经开始参与国际竞争。
2.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1)取得的成绩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以吉利、奇瑞、华晨、比亚迪、长城、江淮、力帆、中兴等为代表的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迅速崛起,一路披荆斩棘,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仅在商用车领域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在以轿车为主要代表的乘用车领域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并在普及型轿车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可以说,我国汽车的自主品牌起步较晚,底子也比较薄,但发展是很快的。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从2001年不到15%到2009年达到29.7%。
更为可喜的是,曾经依靠模仿起家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近年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2005年10月,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自主品牌在奇瑞ACTECO诞生,让我国轿车发动机水平与世界差距缩短了30年,现已经搭配在东方之子、V5、A5、瑞虎、QQ6等多款产品上;2006年8月,吉利研发的JL4G18VVT发动机投产;2006年2月,华晨与德国FEV公司联合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华晨1.8T汽油发动机正式批量投产。而且这些发动机不逊色于同级别的国外品牌,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获得了在竞争中的主动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2008年12月15日,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上市,成为了全球第一款上市的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电动车;2009年9月4日,长城汽车“炫丽”、“酷熊”和“哈弗5”、“风骏5”共4款车型,先后获得欧盟WVTA整车型式认证,创造了自主品牌汽车一次性认证车型数量之最,这也是我国汽车首次获得在欧盟国家的无限制自由销售权……。
(2)遇到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市场、品牌以及品质等方面取得飞速发展和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仍是外资品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主品牌其发展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因为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自主创新的基础薄弱、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研发人才短缺以及缺乏技术积累,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外汽车工业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离业界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自主品牌汽车的成本优势在不断缩小,竞争压力巨大;自主品牌汽车消费者认同度还不高等。
我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今天的辉煌,很大程度是跨国公司主导的结果。因此我国目前形成的轿车规模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同等规模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如果没有自主品牌,不掌握核心技术,造多少车也是别人的辉煌。通用总裁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与中国企业是各取所需,中国人得到GDP,我们得到轿车的利润。应当承认,早期的“以市场换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纵观世界新兴汽车强国的汽车发展史,要想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汽车工业,这种模式终究是不可能的,而这只能依靠我国汽车自主开发企业。拥有自主品牌是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发展的主要标志,而自主开发则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自主发展的唯一出路。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来说,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主汽车品牌,是实现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如何做到自主开发,拥有自主品牌,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企业的自身努力发展。
3.发展建议
(1)积极扶持汽车自主品牌企业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一直存在着产品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过分依赖引进的问题,政府须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专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措施,通过奖励以及提供公共实验室或实验手段的方式来支持自主开发企业提高设计能力,主要目的是通过国家的资金支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调整的步伐。其次国家还应在税收和征费方面给予自主开发更大的优惠;同时还应尽快建立起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标准体系。没有技术标准,技术经验的积累就难以标准化,就增加了建立相应数据库的困难,也阻碍国际交流和设计的引进与外购。这个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自主开发的重要条件。
(2)自主创新
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不是一朝之功,是需要长期培育的,没有几代人几十年时间,是打造不出自主品牌来的。一些跨国公司为了控制我国市场,在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谈判中,往往凭借核心技术要挟我国企业放弃民族品牌,而国内一些汽车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获得技术上的支持,往往屈从于这样苛刻的条件。这样的我国母公司如果不进行自主开发也不可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产品开发能力。而自主品牌恰恰是要掌握属于自己的实实在在的核心技术,没有了核心技术谈什么自主品牌。
(3)创造出有我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汽车自主开发是系统工程,不仅仅指技术层面开发,还包括规划、生产、质量保证等多个环节。在我国由于基础薄弱,尚未形成有力的支撑系统。在配套开发方面,落后的工艺和制造水平,降低了自主开发产品的质量。而跨国公司在自主开发方面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主要是其“综合素质”—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实力。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开发体制和开发文化,要在成本控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模式创新方面有所突出,创造出有我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我国现有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上海汽车集团三大汽车集团以及二十六家大型汽车企业,可以组建我国汽车技术联盟,建立自主技术创新开发平台,整合各自技术优势,谋求共性开发,联合开发新车型、新技术,加大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摆脱技术依赖,让我国的“超车”速度更快,真正成为技术市场兼备的“汽车大国”。
(4)机遇与挑战
21世纪是新能源汽车的世纪,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后发机会,我国有望成为新世纪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之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提前到来,对于我国汽车自主企业既是重大挑战,也是难得机遇。要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抢占制高点。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腾飞的基石和重点。
随着各级政府对自主品牌轿车支持力度的逐步增强以及各种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完善,全社会对自主品牌轿车的关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汽车自主品牌轿车企业知耻而后进,奋发图强的不懈努力,相信自主品牌汽车将得到快速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赋予更有价值的元素和内涵。
可以预见,随着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产品的不断丰富和质量的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性价比优势不断提高,必将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广泛青睐,自主品牌汽车将得到快速的发展。使我国汽车产业真正走上一条良好健康的发展之路。
四、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策略
(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逐步深入,中国政府对本国汽车工业的保护将大幅度减少,市场越来越开放,同时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工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工业何去何从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的自主品牌也成了众矢之的,备受关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北京吉普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资,中国的汽车合资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是出现了南北大众,广州本田,东风雪铁龙等合资公司,合资似乎把中国的汽车工业带入了春天,以至于一汽的亲儿子红旗与干儿子捷达间不公平待遇。一时间中国的汽车工业如同找到了捷径,可以使中国的汽车工业一日千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的深入,两者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尖锐,当一些人以为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跨国界流动可以为落后国家带来技术时,他们也把发展技术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与发展技术能力本身混为一谈。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汽车工业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新技术集成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产品开发平台。而以三大集团为代表的合资企业即便能够掌握某些新技术,但离进行产品开发平台建设依然还很遥远。因此合资企业依然只能做代工,中国的汽车行业根本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于是,一批民族企业开始了另一条探索之路——自主品牌。
名噪一时的中华汽车就是这时的产物。华晨在全套购买产权后,中华轿车在经过两年的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但“只有产权,没有知识”的现状基本谈不到有多少研发能力,后续乏力是华晨急待解决的难题。
与此同时,奇瑞集团不失时机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汽车人才,全力打造自己的汽车设计队伍,建立自己的汽车工程研究院,同时通过与国外知名品牌技术合作,本着引进消化吸收的原则,以自主知识产权建立自主品牌,成为国内汽车自主品牌的领军人物,于是汽车工程研究院在国内汽车厂家中悄然兴起,而与此同时,各汽车厂商业开始建立自己的人才战略,不惜重金从海外挖取高程技术人员回国共同创业,从02年奇瑞研究院院长许敏,03年福田研究院院长邬学斌及04年华晨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到05年长城研究院院长韩宝生等均在国外著名汽车品牌设计中担任重要职位,国内汽车行业海归人员不断升温,各公司纷纷开始着手建立自己庞大的研究体系。同时,由于政策及市场需要,国外汽车厂家也纷纷建立起了中国研发机构,如上海通用的泛亚技术研究中心,东风乘用车研发中心等。自主研发以是大势所趋,各路诸侯纷纷变法,自主品牌开始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七雄当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初实力不等,但当时的秦国为谋求发展,采用吕不韦的主张,发展本国经济,得以使得秦国实力增强,同一时期主张变革的文人墨客不少,同时各国实行变法的也有,但均因变法不彻底最后被实力逐渐强大的秦国一统天下。
目前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由南至北依次有哈飞、一汽、华晨、长城、江淮、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安等。面对信息资源高速流动的今天,传统行业资源的规模效益日益突出,以全球资源优化配置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中国各汽车厂商应抓住时机,异军突起,建设自主知名品牌,在大一统格局下占据一席之地,成就一方霸业。
目前,制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依然是自主知识产权,因此,提高自己研发水平则成为国内汽车厂商当务之急。汽车人才培养也成为各公司的战略部署提上日程。众所周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一级模式,在培养具备基础汽车设计知识人才的同时,高校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的科研水平,成为国内汽车水平不可忽视的一角。素有汽车工程人才摇篮制成的吉大汽车工程学院、依托校内基础教学资源的著名首府清华大学以及目前发展迅速的同济大学,都在中国汽车人才培养和汽车技术发展上有着重要作用。
各汽车厂商建立的研究院则成为汽车人才培养的二级模式,使具有基础性汽车知识的高校毕业生逐渐成为具有专业设计水平的工程师,研究院汽车工程师的培养决定了汽车厂家的研发实力,也代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培养高素质汽车工程师则成为变法成败的重要一环,如何培养汽车工程师也成为此次变法成败的关键,传统培养模式,根据自己现有水平进行专业培养,继而闭门造车,使得整体设计水平发展缓慢,跟不上社会发展。而奇瑞则在摸索中寻找了一条快速提高设计水平的人才培养之路,在自己原有实力水平上,依托国外先进水平设计,同时派自己研发人员共同参与设计,在设计的同时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专业人才。
有人说中国汽车和中国足球虽不是同一行业,但在发展哲理上却有共性,按说中国有十几亿人口,选拔出十几个身体条件好的运动员并非不可能,且中国男足经过十年职业联赛,烧了企业无数的钱,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可国际比赛却每每让人失望,中国球员与日韩球员在体育精神上和职业意识上的差距,比技术能力上的差距还大得多,严重的精神缺失岂有战无不败之理。汽车设计需要大量实验及设计数据的积累,但数据的积累是无法绕开的,各公司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本无可厚非,然而各公司孤军奋战,资源严重重复建设却又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另一场灾难。国家发改委统计,从2010年后中国汽车产销将严重过剩,由于竞争关系,企业之间不可能共享与产品市场竞争直接相关的经验数据。但在通用技术知识的层次上,可以由第三方组织开发。这其中的第三方可以有国家政府出面协调,由企业及相关大学组成的合作开发团队对通用的基础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合作的领域可以包括:对国外成熟车型的分析、反求工程,欧III排放标准评定,汽车安全碰撞试验(C-NCAP)以及汽车风洞试验等等。目前各自主品牌企业的自主设计汽车的悬架调教大多由英国的莲花公司承担,非但浪费资金,而且对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没有益处,因为悬架的调教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而国内单一某一厂商在这方面并没有足够的积累数据。
同时,要想在风云突变的汽车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普遍提高设计水平的同时,研究院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发展具有自己产品特色的品牌技术,根据本公司产品特点及研究人员实力水平,抓住重点大力培养某一特色技术打造品牌效应。国际知名品牌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著名的沃尔沃汽车则是以安全性能成就了一方霸业,日本富士重工斯巴鲁则以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全时四驱系统在高档车市场中长盛不衰,等等。因此,在当今全球汽车传统技术水平发展近至极限的今天,要想在世界汽车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特色。
群英争霸,以智胜之.在时代的浪潮下,中国的汽车工业要与时俱进,勇于破旧立新.世界经济一体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壮大,需要集体的智慧与结晶,各个公司都要积极行动,迎接汽车工业的战国时代,成为时代的枭雄.
2、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发展模式的探讨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二十年的合资合作,汽车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中国汽车工业当初所追求的以市场换技术,从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导致原有自主开发能力减弱、产业发展面临“空心化”的危险。有介于此,新颁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将着力增强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引导汽车产业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和推向市场的力度,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品牌的产业竞争力。
(1)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模式
结合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实践,可以将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
① 并购模式一通过并购或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吸引国际优秀的汽车设计领军人物及专家带领国内的开发团队,进行产品设计的道路。例如:上汽集团通过收购韩国双龙和英国罗孚来打造自主品牌轿车平台,依托国外上百年的轿车研发经验,引进国外专业人才和培养本土研发人才,积累并实现可持续性的新车研发,通过高端车型树立品牌形象。再如南汽斥资5300万美元购买了破产的英国MG日公司和动力总成公司资产,从而拥有了MG车型生产和制造的各项核心技术及这一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这种模式可以迅速获得产品的知识产权,但是动,辄千万上亿美金的支出也是很难让大量其它企业效法。而且在如何转换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方面缺乏可行性,往往被人戏谑为“有产权无知识”。
② 技术合作模式一该模式以海马和华晨为代表,通过与国外整车企业的技术合作和技术支持,逐步实现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韩国汽车工业比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能够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与跨国汽车公司的合作,不是合资引进产品和品牌,而是把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作为与跨国汽车公司合作的核心,通过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创立自主品牌。海马汽车正在把这种合作的精髓成功地应用到自主品牌的发展,以技术引进为前提,迅速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生产力,通过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来实践自己的发展模式。
③ 自主开发模式一依靠本土的研发力量和能力,从技术集成逐步过渡到技术创新,典型的代表有奇瑞、吉利等汽车企业。例如,今年3月奇瑞汽车以44568辆获得月度销量冠军,在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再来提升品牌,这一模式反映在奇瑞汽车身上并得到了良好的市场表现。
(2)自主品牌轿车发展模式的分析
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模式各有利弊,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拥有权,所不同的是获取的方式。理特公司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自主开发模式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模式,因此本文分析的重点也集中于该模式上。
① 自主开发模式的优势
A、制造成本优势
劳动力成本低是奇瑞等自主品牌企业最大的优势。由于汽车是一个技术与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合资品牌汽车由于各种技术费用的制约导致总体成本偏高,因此国内合资品牌汽车的售价比国外车的价格高是一种普遍现象,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没有显现出来。然而,自主品牌完全可以凭借制造成本优势在汽车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根据估算,2015年国内汽车的制造成本将会是欧洲平均水平的49%(以欧洲2005年制造成本为基数),而自主品牌轿车必定在成本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B、本土化开发团队更加适合中国客户的需求
由于生活习惯、传统文化、观念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国外汽车设计师真正做出很好的本土化设计难度很大。尽管国内汽车设计的总体水平仍与国外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从对中国市场的把握、对中国消费者的理解程度的角度而言,本土设计师的经验明显更为丰富。因而,采用本地化的研发团队,不仅在人员成本上具有相当的优势,同时也能够使得设计出来的自主品牌产品更符合中国客户的审美需求和使用需求。
C、技术开发费用低,成本更容易控制
当年华晨花费6200万美元设计开发费请乔治·亚罗开发“中华”轿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而若采用国内的设计团队,开发费用可大幅降低,且开发周期也能相应缩短。
D、体制上的优势使得对市场的反应更为迅速,决策效率更高
像吉利这样的中国民营企业拥有明显的体制优势,特别体现在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此外,与跨国公司及其合资企业相比,中国的民营企业拥有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优势,这一点体现在市场上便成为了显著的价格优势。
(3)自主开发模式的劣势
① 品牌特色和定位模糊
当前我国的自主品牌轿车产品整体特色模糊,没有形成鲜明的国别特征。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产品有着鲜明的“国别特色”。例如,说到德系车,中国消费者对其印象多是底盘扎实,动力强劲,安全系数高;说到法系车,外形浪漫,让高科技为人性化需求服务则是比较突出的特色;日系车省油,外观大气;美系车体积大、重量大、排量大、油耗偏高等等。然而,仔细想一想,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特色除了价格低廉之外,真正的产品特色其实非常模糊。
② 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产品质量和质量稳定性向来是自主品牌最大的软肋,也是该类车型始终低价销售、无法获得品牌溢价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目前自主品牌的质量状态,很难获得很高的客户忠诚度。长此以往,自主品牌将面临共同的品牌危机。
③ 尚未掌握发动机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
虽然华晨、吉利等企业在轿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更多的企业还是要依靠“拿来”。至于发动机管理系统、轿车主动安全系统等高精尖汽车电子领域,我国也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企业各自为政、难成合力的局面,也不利于我国轿车工业新能源研发的跟踪和超越。
④ 自主品牌汽车的利润问题
自主品牌汽车的成长需要由弱到强、由低端到高端、由内销到出口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早期以牺牲利润换取增速和市场占有率的做法十分普遍。随着规模的扩大、市场认可程度的增长以及品质的大幅提升,自主品牌汽车利润低的共性弱点也需要快速扭转,必须逐步提高单车利润率。
⑤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小、摊子散、自主研发能力弱,并受到外资汽车零部件强势企业的;中击。目前,自主品牌整车出口市场的快速增长受制于汽车零部件品质。如果汽车零部件品质跟不上整车品质的要求,自主品牌汽车仅凭成本优势很难长期在海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4)自主开发模式的机遇
① 国家政策支持自主品牌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今后?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其核心是加强自主创新,即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等国务院各部门正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围绕企业自主创新,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对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按150%加计抵扣,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旨在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等等。同时,国家还将缩短发明专利审查周期,改革发明专利审查方式,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支持企业、社团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等。
② 整合国内外的人力、技术资源,迅速缩小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有:产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企业集团竞争优势不明显;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升级换代及技术进步缓慢;自主开发能力较弱,过分依赖引进技术发展产品;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未同步发展,影响整车技术水平提高。基于上述情况,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③随着技术积累、经营管理的改善,可以向毛利率更高的中高端汽车方向发展
自主品牌在10万元以下市场占据了60%的市场优势;在10~15万元、15~20万元的两大细分市场,仅有骏捷、尊驰、红旗等个别代表车型市场占有率只有5%。在20万元以上中高级轿车的市场没有一款车型实现了销售。但是,上汽荣威750将填补20~30万元的细分市场。
从市场环境来说,目前是自主品牌进入中高端轿车市场的最佳时机。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相关资料显示,中国乘用车市场还有近15年的高速增长期。在这样的大市场环境下,合资和自主品牌都具备更充分的市场空间。
(二)目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策略
1.收购海外品牌或技术,洋为中用——典型代表是上海汽车和吉利汽车。
(1)上汽和南汽收购罗孚
2004年12月罗孚破产前。上汽以6700万英镑购入罗孚75、25两款车型知识产权。在此基础上上汽通过成功的品牌运作,打造了荣威750、550等车型,大大缩短了自主化过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荣威750、550等车型是最有实力挑战合资品牌的自主品牌汽车。价格只略低于同级合资品牌汽车。根据AC-尼尔森公布的数据,在仅仅发布1年多的时间里,荣威品牌认知度由34%攀升至88%。不仅如此,2007年中国汽车品牌满意度调查,上汽荣威曾以803分的满意度指数排名所有汽车品牌第九,成为唯一进人前十强的自主品牌。2008年中国汽车品牌满意度调查,上汽荣威550荣获"2008中国中级轿车满意度调查第一名”。2009年1-11月,上汽自主品牌轿车(包括名爵)总销量为8.22万辆。虽然上汽自主品牌轿车销量不是最大的,但在自主品牌建设上,上汽荣威无疑是中国最成功的。
2005年7月罗孚破产后,南京汽车以5300万英镑收购了罗孚和发动机生产分部。南京名爵先后开发了名爵7和名爵3。并以此为筹码与上汽合并。在上汽统一规划和运作下,MG(名爵)将作为上汽国际化的品牌载体。
(2)吉利收购英国锰铜、澳大剥亚DSl和沃尔沃
吉利有3起国际并购案例。2006年10月,吉利汽车成功控股英国锰铜控股(MBH),并与英国锰铜组建新合资公司,在上海华普生产TX4伦敦出租车。吉利除了拥有著名的伦敦黑色出租车的生产和技术外,同时按协议,合资公司所生产的出租车将主要返销英国及其他国外市场,同时也试销中国市场。以此为基础,吉利打造“上海英伦”品牌。致力于高端汽车的生产与销售。这起收购是吉利国际收购的试水之作。
2009年3月吉利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箱公司,把DSI的产品和技术引入巾国汽车行业。
2009年底,又爆出吉利lH资18亿美金成功收购沃尔沃的消息,这可以说是汽车届的“蛇吞象”,土疙瘩娶到洋媳妇。虽然吉利究竟能交出怎样的答卷还不得而知,但是这起收购的意义不言而喻。吉利拥有沃尔沃品牌和技术以后,无论是其自主车型技术和国际化都会得到质的提高。同时可以预见在吉利的推动下,沃尔祆会在中国市场进行更多渗透。
(3)其他国际收购
除上汽和吉利外,还有其他车企的国际并购案例。比如北汽收购萨博两款车型知|只产权弥补技术短板等。
2.利用合资伙伴成熟平台和技术进行开发,“借鸡生蛋”
典型代表是一汽。一汽在马自达6的技术平台上,开发出了奔腾轿车。采用马自达6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拥有不错的安全性能,性价比优势明显,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2008年一汽奔腾完成销量5万辆,目前奔腾B70和B50轿车合计月销量超过万台。
另外,东南汽车自主品牌V3菱悦是在三菱蓝瑟基础上开发的。拥有蓝瑟公认良好底盘和操控性,同时,配置丰富,发动机先进,外型时尚,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目前,V3菱悦月销量已突破7000辆。
3.创造性模仿
典型代表是比亚迪。其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F3模仿丰田花冠,F0模仿丰田Aygo,F6模仿本田老款雅阁;奇瑞成名作QQ模仿通用乐驰spark;长城炫丽模仿丰田雅力士;双环小贵族模仿奔驰smart。
2009年11月比亚迪F3的月销量居然超过3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俱乐部数据,比亚迪F3在2009年1-11月合计销售25.51万辆,力压凯越和悦动成为年度最畅销车型。奇瑞QQ长期是汽车月销量万辆俱乐部的成员,已取代夏利成为最受欢迎的入门两厢小车,长期排在最畅销车型前10名。长期专注于SUV和皮卡的长城汽车,也因为其炫丽等模仿产品而崭露头角。比亚迪F0上市后也开始流行于大街小巷。这些模仿产品的成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加入模仿行列。
4.整合国际资源,花钱买设计和服务
华晨中华系列、华晨骏捷、一汽奔腾和东风S30都是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乔治亚罗设计。在对外高调宣传其名贵出身以后,这种模式可以弥补自己技术和品牌形象上的短板,同时拥有车型知识产权。另外,奇瑞A3等车型聘请欧洲专业公司调校,操控性能出众。
5.设海内外研发机构,自主研发
在前几年奇瑞率先扬起自主品牌大旗之后,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这个行业。长安、江淮等企业在全球设立了数个研发中心,吸纳海内外人才,致力于自主研发。长安CM8、奔奔、悦翔等自主设计车型获得了市场良好反响。长安悦翔上市仅7个月有余,累计销量已逾7万。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在上市当年就月销量破万的一款车型,2009年9、10和11月已经连续三个月销量破万,显示出自主研发的威力。才杀人轿车市场不久的江淮汽车,凭借同悦等自主殴计车型在竞争激烈的轿车市场站稳了脚跟。
总体上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应该把中低端汽车作为突破口,通过创造性模仿和自主研发,在对国民消费习惯的洞察基础上,深入二、三、四级汽车市场,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积累资金、管理、品牌和研发实力。同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必须加大节能与新能源研发投入,争取在可靠性、耐用性和低成本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在国家支持下,加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和规模产业化,完善相关产业链。真正摆脱低端的技术和品牌形象,实现真正的崛起。
事实证明,市场不能换来核心技术。在中短期可以进行创造性模仿,但归根结底,自主创新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唯一途径。